█ 新住民
前言 (應華碩二 李明釗)
新住民:或稱新移民,指剛移民到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。以近百年來的台灣為例,有幾次的移民潮,也因大量移民的湧入,行成了移民聚落,如日治時期(1895-1945)日本政府鼓勵日本農民來台開墾與定居,於花蓮、台東等地建立移民村。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戰敗,國軍退守台灣,形成了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潮,大量的外省人移入,政府為了解決新移民居住問題,1949年到1960年代於全台各地建立起大大小小的眷村,並將榮民及眷屬配置於眷村,如今但多數的眷村面臨都更因而拆除,目前存留下來的眷村成為台灣重要的歷史文化資產。1990年後,台灣男子娶外籍女性的人數暴增,這些女子大多來來自印尼、越南、大陸等地區,過去多以「印尼新娘」「越南新娘」「大陸新娘」稱呼她們,而後統稱「外籍配偶」,為防有歧視之用字,現在一律改用「新移民」。
參考資料:
1.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6%B0%E4%BD%8F%E6%B0%91
2.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9C%B7%E6%9D%91
3.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4%96%E7%B1%8D%E9%85%8D%E5%81%B6_(%E8%87%BA%E7%81%A3)
一、1990年以前(郁欣、詩雯)
台灣在二次大戰以後到1949國軍來台這段期間,引進了大批的中國大陸移民,估計超過一百萬人。這些人有的是為了逃離中國共產黨政權,有些是被迫跟隨軍隊來台,還有一些是意外的被滯留在台灣,比起移民,筆者認為他們更像是所謂的"難民潮"。
並非所有的外省移民都是跟隨國民黨遷台,並且得到很好的照顧。
根據作者訪談這些移民的第二代,有人被國民黨強迫從軍,跟隨遷台後,一抵達台灣卻又不知原因的被棄置路邊,沒有安置於軍隊,因而流離失所,靠自身努力打工、求學進而安身立命,訪談對象的第一代(父親)後來均從事公務員工作。
作者家中的遷台第一代則是從福建到台灣尋找作生意的機會,沒想到戰況劇變,因此滯留台灣,隨後眷屬也冒險偷渡來台團圓。他們優於前述小兵的是,由於原本是來從事商業活動,因此有朋友、親戚等人可以稍作支應,但是生活仍然很艱辛。
從福建移居台灣的的人其來有自,遠在國民政府來台之前就有許多百姓自發性的來到台灣尋求新生活,中國也因此建置了閩臺緣博物館,主要是致力這段遷移歷史的研究。
二、1990年以後(欣玠、玉婷)
(一)新住民的定義 (改寫自維基百科)
何謂台灣新住民?
|
從他國移民到台灣定居的人,尤指1990年代後的新住民。
|
主要來自那些國家?
|
中國大陸、越南、泰國、印度尼西亞、港澳、菲律賓等。
|
目前統計人數
|
約70萬。新住民在台灣人數已達50萬人,子女則突破20萬人。
|
對台灣的意義
|
1. 新住民被視為台灣第五大族群。
(原住民、外省、閩南、客家、新住民)
|
2. 加強培力使其成為我國重要「新」人力資產。
|
參考資料:http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50422/496585.htm

以上報導資料:http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50422/496585.htm
三、新住民的故事(青婉)
印尼新娘學ㄅㄆㄇ…要上大學了
71年次,個性積極、直率開朗的林小燕,初嫁來台時語言不通都聽不懂,很痛苦,因此下定決心學好國語。林小燕說,上學後認識很多人,生活變得更有趣、充實,雖然常被注音符號的二聲、三聲,搞得霧煞煞,還表達錯意思鬧笑話,但她樂在其中。路上的廣告看板、路牌,電視裡的中文字幕全是林小燕的中文教材。她抓住所有能練中文的機會,「我慢慢認字,懂越多才能跟別人溝通,讀書讓我更融入台灣生活。」她拿出三次寫字比賽的獎狀,笑得合不攏嘴。一子一女相繼出生、上學後,她的學習動力轉而來自孩子,她說,「孩子會慢慢長大,我想讀多一點書,跟他們一起進步,才不會跟孩子越來越疏遠。」她認為,上學也能學到教孩子的方式,現在她的生活圈不再只有家人,到學校可以跟朋友分享生活,遇到不懂的也可以問老師,不用一個人瞎操心。除了上課,她還參加美容課、才藝班、志工服務課等,最近她想再去上咖啡班,為未來創業做準備,她以後還想要修觀光系的課,想當導遊,林小燕勇於築夢,日子過得豐富多彩。林小燕現在在栘民署屏東縣服務站當通譯,她常分享自己讀書的心路歷程,鼓勵嫁來台灣的姊妹要多讀書,學得越多,生命越豐富。【報導摘自聯合報】
柬國媳婦通8語 中餐調酒雙證照
11年前從柬埔寨嫁來雲林,吳金花在台灣人生地不熟,除了夫家沒有其他朋友,日子相當苦悶,沒多久先生又因為工作外派到印尼,生活上失去了依靠,她告訴自己應該自立自強,吳金花開始積極學習,讓自己融入在地生活,並擴大交友圈。
吳金花先是到農會參加考照班,一連考取中餐烹調及調酒丙級證照,後來加入雲林縣社會關懷協會,認識許多來自各國的新住民,她上課學才藝,編織、拼布樣樣難不倒她,不少左鄰右舍看她作品精緻,經常向她訂購,她還當了編織班的助教。除了認真上課學才藝,吳金花下課也把握機會向其他新住民學習當地語言,現在已經能說出8種語言,母語、國台語、潮州話、印尼話、越南話、泰國話、英文統統難不倒她。因為精通各國語言,吳金花竟成了許多剛嫁來台灣的新住民溝通橋梁,遇到適應不良的外籍配偶,她就以自身例子和他們分享,為他們打氣,甚至利用空閒到學校當母語教師。每天課程排得滿滿,吳金花一點也不覺得辛苦,反而覺得時間填滿,日子過得充實,吳金花開玩笑說,也許哪天想自己開店當老闆,這些「第二專長」就能派上用場,這也是她樂在學習的動力來源。
【報導摘自聯合報】
報答泰國 她在清大認真教書
張寶玉今年39歲,在泰國出生是泰國華僑,21歲時到美加讀書、工作,民國94年取得清大教職,來台工作、定居,台灣成為她第二個家。張寶玉說,她到清大人事室及外語系報到時,同仁協助她填寫一張又一張的表格;到銀行領錢,行員也主動伸手,讓她備感溫暖。張寶玉丈夫任職科技業,兩人育有一對雙胞胎女兒,孩子目前二歲半,張寶玉和孩子說英文,丈夫則對孩子使用中文,她希望孩子能流利使用中文、英文、泰文三種語言。談起教育,張寶玉眉飛色舞。她說,自己從小立志當老師,如今實現理想,工作樂在其中,她是能聽學生分享心事的老師,學生有疑難雜症都會向她傾訴。她肯定台灣大專院校自由學風,大學社團多元,也能藉由國際志工、交換學生機會出國交流。張寶玉近日取得移民署核發的外僑永久居留證(梅花卡),肯定她在教學上的特殊貢獻,張也是新竹地區獲頒梅花卡的首位外籍配偶,意義非凡,她興奮說「這是我最渴望的禮物,希望女兒以我為榮」。「泰國對我的恩比我的小命還大好幾倍 」 ,張寶玉很感謝國家栽培她出國深造,她除了每年提供獎學金給母校泰國法政大學,也用心對待台灣學生,希望更多人因為肯定她,對泰國有好印象。
【報導摘自聯合報】
*香港的移民(郁欣)
年度 |
短期停留入境人次 |
居留許可 定居許 人數 可人數
|
1991 |
1992 |
1993 |
1994 |
1995 |
1996 |
1997 |
1998 |
1999 |
2000 |
2001 |
2002 |
2003 |
2004 |
2005 |
2006 |
2007 |
2008 |
2009 |
2010 |
|
175,252 |
160,040 |
157,771 |
195,028 |
206,488 |
236,623 |
244,310 |
317,283 |
337,602 |
368,678 |
354,412 |
379,864 |
267,107 |
346,214 |
355,453 |
354,338 |
411,890 |
540,039 |
634,121 |
700,700 |
720,722 |
906,621 |
1,062,417 |
1,256,365 |
|
271 |
3,703 |
868 |
820 |
953 |
1,246 |
2,246 |
1,576 |
1,750 |
1,548 |
1,710 |
1,678 |
1,839 |
1,541 |
1,389 |
1,323 |
1,769 |
1,081 |
1,369 |
1,185 |
1,305 |
726 |
1,580 |
535 |
1,694 |
488 |
1,773 |
502 |
1,643 |
592 |
1,682 |
481 |
1,984 |
484 |
2,421 |
519 |
3,109 |
568 |
2,736 |
498 |
2,447 |
504 |
3,169 |
643 |
4,574 |
575 |
7,506 |
697 |
|
|
從1990年代開始,由於97大限造成的政治不安,造成一陣香港的移民潮,有不少人就近選擇移到台灣居住。而2010年開始的後政改時期,更因為港中關係對立,貧富差距拉大,房地產過熱,使香港住民生活不易。由於台灣投資移民只需要500萬新台幣的低門檻,生活壓力比香港小,並且較香港自由民主,不少香港人透過來台唸書或旅遊等方式了解台灣,最漏決定移居至此,因而又興起一股移居台灣的熱潮。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vUSGPVamAg
這股熱潮引起不少大眾傳播媒體製作以移民台灣為主題的節目,特別報導與討論。
香港電台鏗鏘集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8TGRpUCzZE
美國之音http://www.voacantonese.com/content/cantonese-it-reflection-on-hong-kong-people-immigranted-to-taiwan-1101-ry/3031724.html
台灣比香港低廉的店租、比香港自由的氣息,吸引了一些年輕香港人到台灣來創業、追求一種較舒適自由的生活。這股移民潮使台灣收緊港人的移居條件,投資移民門檻由500萬新台幣調高到600萬。
然而移居台灣也有不利的因素,最大問題就是低迷不振的薪資,另外就是男性需要服兵役。因此從2012拾萬人上街直到雨傘革命,雖然政治因素造成了港人移台的熱潮,但是能否有實際的經濟生活,使港人從"移居"變成"移民",是台灣能否留住這些移民的重要因素。
香港人移民台灣的社團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relocatetoTaiwan/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參考資料:
外省台灣人協會http://ntmvc.moc.gov.tw/develop1-2.htm
閩臺緣博物館http://www.mtybwg.org.cn/ny_index.asp?ClassId=62
內政部移民署https://www.immigration.gov.tw/ct.asp?xItem=1308172&ctNode=29699&mp=1
四、問題與討論
1.為何1990年是重要的分界?
2.新移民的加入,豐富台灣的多元文化,新移民就在你我身邊,是否有發現這些
移民文化也慢慢影響台灣社會?試分享個人的觀察或是與新移民互動的經驗。
3.台灣做為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華人移居地,是否能成為華人的民主基地?對港、中、台的政治可能會有哪些影響?
Comments (0)
You don'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.